许多朋友想知道硬盘接口到底分为哪几类,接下来量产U盘与大家一同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。
ATA
全称为dvanced Technol ogy Attachment,是通过传统的40-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和硬盘的,外部接口速度最大是133MB/s,由于并口线的抗干扰性过差,并且排线占空间,不利电脑散热,将慢慢被SATA 所替代。
IDE
IDE的英文全称是“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”,也就是“电子集成驱动器”,俗称为PATA并口。
SATA
使用SATA(Serial ATA)口的硬盘又称串口硬盘,为将来PC机硬盘的趋势。于2001年,由Intel、APT、Dell、IBM、希捷、迈拓这数大厂商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创立了Serial ATA 1.0规范,于2002年,虽然串行ATA的有关设备还没正式上市,可Serial ATA委员会已率先创立了Serial ATA 2.0规范。Serial ATA使用串行连接方式,串行ATA总线采用嵌入式时钟信号,具有了更强的纠错能力,和以前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可对传输指令(不单单是数据)进行检查,若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,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。串行接口还拥有结构简单、支持热插拔的优势。
SATA II
SATA II为芯片巨头Intel英特尔和硬盘巨头Seagate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它的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0MB/s进一步提升到了300MB/s,另外还包含NCQ(Native Command Queuing,原生命令队列)、端口多路器(Port Multiplier)、交错启动(Staggered Spin-up)等一连串的技术特征。可是并不是全部SATA硬盘均能够采用NCQ技术,除了硬盘自身需支持NCQ之外,同时要求主板芯片组之SATA控制器支持NCQ。
SATA III
正式名称是“SATARevision3.0”,为串行ATA国际组织(SATA-IO)于2009年5月份确定的新版规范,主要是传输速度翻番可达6Gbps,与此同时向下兼容老版规范“SATARevision2.6”(也即是如今俗称的SATA3Gbps),接口、数据线均无变动。SATA3.0接口技术标准是于2007上半年英特尔公司提出的,由英特尔公司之存储产品架构设计部技术总监Knut Grimsrud负责,Knut Grimsrud称,SATA3.0的传输速率将可达6Gbps,将于SATA2.0的基础上增多1倍。
SCSI
SCSI的英文全称是“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”(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),是与IDE(ATA)完全不一样的接口,IDE接口是一般PC的标准接口,而SCSI并非特意给硬盘设计的接口,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。SCSI接口拥有应用范围广、多任务、带宽大、CPU占用率低,和热插拔等优势,可较高的价钱让其很难像IDE硬盘般普及,所以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、高端服务器及高档工作站里。
光纤通道
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为Fibre Channel,与SCIS接口相同光纤通道最早也非给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,是特意给网络系统设计的,可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,方逐步应用至硬盘系统里。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升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与灵活性才开发的,其出现大大提升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。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包括:热插拔性、高速带宽、远程连接、连接设备数量大等等。光纤通道是为在如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,可满足高端工作站、服务器、海量存储子网络、外设间通过集线器、交换机与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、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之要求。
SAS接口
SAS(Serial Attached SCSI)也就是串行连接SCSI,为新一代的SCSI技术,与如今流行的Serial ATA(SATA)硬盘一样,均是使用串行技术以得到更高的传输速度,且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等。SAS是并行SCSI接口后开发出之全新接口。这个接口的设计是为了优化存储系统的效能、可用性与扩充性,而且提供和SATA硬盘的兼容性。